各國風情介紹

 

 

泰國Thailand

是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首都及最大城市為曼谷。

地理:

國境大部份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地形多變,可分為西、中、東、南四個部份。

泰國西部為山區,是喜瑪拉雅山脈的延伸他念他翁山脈為主的山地,一直由北向南走向。位於清邁府的因他暖山(海拔2,576公尺)是泰國的最高峰。

東北部是呵叻高原,這裡夏季極乾旱,雨季非常泥濘,不宜耕作。

中部是昭披耶河平原。由曼谷向北,地勢逐步緩升,昭披耶河沿岸土地豐饒,是泰國主要農產地。曼谷以南為暹羅灣紅樹林地域,漲潮時沒入水中,退潮後成為紅樹林沼澤地。

泰國南部是西部山脈的延續,山脈再向南形成馬來半島,最狹處稱為克拉地峽。

另外,泰國的一般大眾習慣將國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頭部,將北部視為「象冠」,東北地方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的狹長地帶則代表了「象鼻」。

氣候:

泰國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度不下攝氏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11月至2月受較涼的東北季候風影響比較乾燥,3月到5月氣溫最高,可達攝氏40-42℃,7月至9月受西南季候風影響,是雨季。10月至12月偶有熱帶氣旋從南海經過中南半島吹襲泰國東部,但在暹羅灣形成的熱帶氣旋為數甚少且弱。

語言:

泰國的官方語言是泰語,用泰語字母,當中約5000萬人視為母語。

少數民族有他們各自的語言。最多的為在東北地區的寮語方言。在泰國南部,有著馬來語的方言,這個作為南部馬來穆斯林使用的語言。泰國華人也會使用漢語方言,其中以屬於閩南語系的潮汕話最多。

宗教:

泰國是世界上知名的佛教國家之一,大多數泰國人信奉佛教,佛教徒佔全國人口95%以上。不過泰國憲法中並未規定國教,而是保證公民的信仰自由。但憲法規定泰國君主必須是佛教徒。

佛教對日常生活產生強烈的影響。比丘長老非常受人們尊敬。因此,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寺廟(wat)都是社會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禪是佛教最普及的方面之一,有無數泰國人定期坐禪以提升內心的平靜和愉快。遊客也可以在曼谷的幾個中心或者國內的其他地方學習坐禪的基本原則。

泰國南部的陶公府、北大年府和惹拉府以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為主,佔全國人口的4%。另外亦有信奉基督教(西北克倫族)和印度教的信徒,但較佛教徒的人口有很大的相差,其僅佔總人口的1%左右。這些非佛教信仰者有完全的信仰自由,得到保障。

飲食:

泰國菜講究「酸、甜、苦、辣、鹹」五味的互相平衡,通常以鹹、酸、辣為主,而帶著一點甜,而苦味則隱隱約約在背後。在不同地區之間,飲食口味及偏好稍有差異。主要分成四大菜系,各種菜系都有不同特色。

教育:

泰國教育主要是由泰國教育部管理。學齡兒童必須就學,直到完成中學前三年的課程,這些學生可以就讀公立或私立學校,這些學校的學制分為小學六年的初等教育、以及中學六年的中等教育。少數偏遠地區學校的學制只包含六年小學和三年中學。



 

印尼Indonesia

通稱「印度尼西亞」或簡稱「印尼」 ,為東南亞國家;由17,508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8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

地理:

印尼群島分布於北緯6度、南緯11度,東經95度至141度之間,赤道貫穿全境,東西達5,300公里,南北約2,100公里,位居亞洲大陸及澳洲間,為太平洋、印度洋間要衝,在全球戰略上居重要地位。印度尼西亞約由17,508個島嶼組成,其中6,000個有人居住,較大的島嶼有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印尼稱加里曼丹島,島上有部分地區屬馬來西亞及汶萊)、新幾內亞島(島上有部分地區屬巴布亞紐幾內亞)及蘇拉威西島,島群大致上可分為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摩鹿加群島及巴布亞四部分,首都雅加達位於爪哇島上,為印度尼西亞最大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泗水、萬隆、棉蘭及三寶瓏。

印度尼西亞全國面積為1,919,440平方公里(741,100平方英里),為世界上面積第16大的國家,人口密度為134人/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9位,爪哇島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島嶼,該島人口密度達940人/平方公里。巴布亞省的查亞峰為全國最高點,蘇門答臘的多巴湖為最大湖泊,最長河流為位於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河。

東爪哇的塞梅魯火山及婆羅摩火山,印度尼西亞為世界上火山活動最頻繁的國家。

氣候:

印度尼西亞地處赤道周邊,大部分屬熱帶雨林氣候,由於季風而降水有季節變化,平地年雨量介於1,780–3,175毫米,山區最多可達6,100毫米,山區以蘇門答臘、西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西部為最高;濕度一般而言相當高,平均約80%;年溫差小,雅加達日均溫介於26至30℃。

語言:

印度尼西亞官方語言為印度尼西亞語,為由通用於廖內群島、柔佛和馬六甲海峽的馬來語為基礎所發展的語言,基本詞彙與語法結構和馬來語相同。學校內廣泛教授印度尼西亞語,因此幾乎所有印度尼西亞人皆能說印度尼西亞語,在商業、政治、國家媒體、教育及學術等各方面。印度尼西亞語的概念由國家主義者於1920年代提倡,於獨立宣言中明訂為官方語言並定名為Bahasa Indonesia。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至少都能使用數百種方言及地區語言中的一種,且通常為母語。由於爪哇族為最大族群,因此爪哇語為最廣泛使用的方言。

宗教:

印度尼西亞無國教,但規定公職人員不可以持無神論,一定要信仰宗教(潘查希拉,印度尼西亞建國五項原則,第一條),不然將被視為共產黨(在印度尼西亞,共產主義等相關行為,是非法的)。雖然印度尼西亞憲法明定宗教自由,但政府僅承認6種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及儒教。印度尼西亞雖然不是伊斯蘭國家,但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86.1%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大多數穆斯林屬遜尼派,基督教約佔9%,印度教3%,佛教、儒教和原始拜物教約佔2%,大多數印度教徒為峇里人,大部分佛教徒為華人。

飲食:

印度尼西亞飲食在各地稍有不同,以中國、歐洲、中東及印度料理為基礎。米食為主食,搭配蔬菜與肉等小菜。香料(尤其是辣椒)、椰漿、魚肉、雞肉為常用的食材。烹煮方式以煎、烤、炸為主。

教育:

印度尼西亞義務教育為9年,未來將延伸至12年,但其義務教育的參與度仍有待進一步提高,且小學及初中生入學後無法堅持到畢業的學生比例不低。人民識字率為92.6%。印度尼西亞學制為學前教育即幼稚園2年,初等教育即小學6年,中等教育分為普通初中、職業初中及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分別為3年,共6年,高等教育即大學5年。



 

越南Viet Nam

是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端的社會主義國家,北鄰中國,西接柬埔寨和寮國,擁有超過9,600萬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內市,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

地理:

越南全國大約331,688平方公里。地形包括有丘陵和茂密的森林,平地面積不超過20%。山地面積佔40%,丘陵佔40%,森林佔42%。北部地區由高原和紅河三角洲組成。東部分割成沿海低地、長山山脈及高地,以及湄公河三角洲。

氣候:

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濕度常年平均為84%左右。年降雨量從12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年氣溫介乎5到37攝氏度之間。

語言:

越南是一個多語言、多民族的國家,官方正式認定公布的民族共有54族。依據越南統計總局於2010年所公布,於2009年進行的人口普查結果,全國總人口約8,584萬人。其中主體民族京族占85.7%,其餘53個少數民族佔14.3%。京族人就是一般常稱的越南人,母語為越南語。

宗教:

越南主要有六大宗教:

  • • 佛教:越南最大的宗教。越南佛教最原始是從印度傳入,大約在第一世紀初,印度商人已經經由海路進入越南,其中有許多為佛教徒商人,因此佛教開始傳入了越南。東漢末年,大乘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越南人稱為「北傳」。10世紀後,被尊為國教。上座部佛教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稱之為「南傳」。目前全國佛教徒約1000多萬人。其中又以信仰北傳佛教者居多。
  • • 天主教:1533年傳入越南,發展迅速。法國統治時期取得合法地位。目前有信徒約700多萬,南方的同奈省是越南天主教友最多的地區,教堂林立。位於胡志明市中心的哥德式聖母大教堂是該市的重要旅遊景點,教堂前的「巴黎公社廣場」上豎立手捧地球的巨大聖母像。海濱度假城市頭頓的耶穌山上,矗立著32米高的巨型耶穌像。(建於1974年)。前阮朝的南芳皇后和南越總統吳廷琰都篤信天主教。越南現在使用的拼音文字,也是一位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所發明。
  • • 基督新教:1893年傳入西貢,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宣道會在越南打穩基礎。基督新教現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承天、廣南-峴港、波萊古、平順等地。
  • • 高台教:是1926年吳文昭、黎文忠揉和佛教、基督教、道教、儒教創立的本土宗教,在越南南部有大量信眾。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穌(聖道)、老子(仙道)、釋迦(佛道)。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要焚香誦經。
  • • 和好教:1939年黃富楚創立,有不少信徒。該教為佛教的本土變體,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像,供品為鮮花和清水。流行于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
  • • 伊斯蘭教:主要為生活在越南南部的部分占族人所信奉,人數不多。

飲食:

  • 越式法包
  • 羊肉火鍋
  • 越南咖啡
  • 越南粉
  • 越式米粉(Hủ tiếu)
  • 越南河粉
  • 檬粉
  • 越南春卷
  • 炸春捲
  • 越南海鮮火鍋
  • 越式早餐
  • 順化牛肉粉
  • 廣南米粉
  • 會安高樓粉
  • 雞肉爐
  • 清蒸田螺
  • 狗肉
  • 貓肉
  • 炸蠍子

教育:

2000年越南已基本實現小學義務教育普及化的目標。2001年全面推廣9年義務教育。2001-2002學年,越南全國在校大、中、小學學生約1,860萬名。全國共有2.58萬所三級普通學校,179所高等院校。2001年大學在校學生91萬人。著名大學有河內市國家大學(國立河內大學)、國立胡志明市大學、順化大學、太原大學(越南語:Đại học Thái Nguyên)、峴港大學、河內經營管理大學、國立河內百科大學、雄王大學等。



 

菲律賓Philippines

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雙方群島最近的距離為99公里[8],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亞相望,西隔南中國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賓海。

地理:

菲律賓由7,107個島嶼組成,面積3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36,289公里,居世界第五位,菲律賓各島多丘陵,僅呂宋島中部有較大平原。全國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1座。民答那峨島的阿波火山是菲律賓的最高峰,海拔2954米;呂宋島的馬榮火山是菲律賓最大的活火山,貝湖是全國最大湖泊。地震頻繁。菲律賓海岸線長18533公里,多天然良港,森林占地40%以上,礦藏有金、銀、鉻、銅、錳、鐵等。

氣候:

菲律賓北部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國各地普遍炎熱、潮濕,全年可分為三個季節,分別為3月至5月炎熱乾燥的熱季(tag-init或tag-araw),6月至11月的雨季(tag-ulan)及12月至隔年2月的涼季(tag-lamig)。5月至10月間的西南季風稱之為Habagat,11月至4月乾燥的東北季風則被稱為Amihan。氣溫通常介於21℃至32℃間,但隨著不同季節而有些許差異,1月最涼爽,5月為最熱的月份。

語言:

依據不同分類方法,菲律賓有120到175種語言和方言] 。幾乎全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僅有零星例外,如查瓦卡諾語是一種來自羅曼語族的克里奧爾語。菲律賓有兩種官方語言(英語和菲律賓語)。而截至2017年,有19種官方輔助語言(地區語言)。若包括第二語言的使用者,使用菲律賓語的人口還是多於英語。

宗教:

  • 天主教:菲律賓和東帝汶是亞洲僅有的兩個天主教國家。天主教徒佔菲律賓人口的83%;從西班牙傳入五百年來一直對菲律賓的政治和社會產生巨大影響。1986年費迪南德·馬可仕和2001年約瑟夫·艾斯特拉達被迫下臺,天主教會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城鄉各處遍布大小教堂和售賣天主教用品的店鋪。菲律賓有四座巴洛克風格教堂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分別坐落在馬尼拉、聖瑪麗亞、帕瓦伊和米亞高。菲律賓還擁有世界上最長的聖誕季,從12月16日開始。
  • 基督新教:信徒佔人口的9%,乃是菲律賓信徒人口成長率最高的宗教。
  • 伊斯蘭教:信徒佔人口的5%,集中在南部的民答那峨島。

飲食:

早期的菲律賓人會以燒烤、蒸或水煮的方式煮熟食物。而最新鮮的魚會被製成 kinilaw,也就是把它浸泡在醋、鹽、生薑、洋蔥和紅辣椒內。不過菲律賓廚師和食客卻很明顯的偏愛酸、鹹的口味,比方說Sinigang是一種把魚放在酸高湯內加上蔬菜及魚醬後簡單煮一下,成了典型菲律賓美食的基礎。

教育:

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相比,菲律賓的教育事業比較發達。菲律賓非常重視教育,2009年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15%,同時菲律賓政府鼓勵私人辦學,推行為私立學校提供長期低息貸款,並免徵財產稅等政策,為私立學校創辦提供各種條件。菲律賓教育體制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前教育沒有強制性要求,初、中等教育以政府辦學為主。初等教育(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學制6年,通常孩子7歲上學,學校採用英語與菲律賓語雙語教學。中等教育(中學教育.)學制4年,免費但非義務教育。